学院新闻

首届北京大学中亚研究青年学者论坛成功举办

2025年11月15日,首届北京大学中亚研究青年学者论坛于外院新楼B134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中亚研究中心、外国语学院和区域与国别研究院联合主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乔治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十余名青年学者参会,多位专家学者参与评议,与会学者共同探讨中亚地区的历史文化、社会发展、地缘政治等热点问题。

论坛现场

论坛开幕式由北京大学中亚研究中心主任施越长聘副教授主持。新利·体育,新利(中国)官方副院长吴杰伟教授对与会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充分肯定了北京大学中亚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对学院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章永乐长聘副教授热烈祝贺论坛的成功召开,期望本次论坛能助力中国自主的中亚研究体系构建,生产具有中国主体性的中亚知识。

在主旨发言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许涛研究员强调研究中亚需注重“时空结合”,利用中国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优势,并理解“内亚”与“文明十字路口”的独特地缘特性及历史影响。针对中亚的转型需求与新机遇,许涛老师提出,中国应超越传统合作模式,在绿色发展、数字经济以及安全风险等新兴领域为中亚国家提供系统性支持,务实推动“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本次论坛特别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高焓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也、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英卡尔、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董雨以及新利·体育,新利(中国)官方博士后马海若对发言人的学术汇报进行评议,并就相关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分论坛一的主题为“当代中亚的社会变迁与身份重构”。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的姜河之是针对哈萨克斯坦内部人口迁移数据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城市科学的估算方法,生成了哈萨克斯坦城市间的细粒度迁移数据。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吴岚分析了中亚国家与俄罗斯之间的移民流动模式,认为俄乌冲突颠覆了俄罗斯与中亚间传统的单向劳务移民模式,催生了双向流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的贺承松剖析了哈萨克斯坦Q-POP音乐现象,认为其既被官方收编为民族建构的“软实力”工具,也成为青年一代挑战传统规范的文化力量。

分论坛二的主题为“中亚发展中的要素流动与整合”。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的胡宁从“五通”视角分析中南亚互联互通,指出中南亚地区在政策与设施联通上取得了进展,但面临资金短缺、内部矛盾和安全风险等挑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的王蕊从本体安全理论视角出发,分析了哈萨克斯坦通过构建和发展自我叙事与惯例关系实现对外政策演变的过程。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胡艺馨梳理了哈萨克斯坦独立以来北部地区土地确权政策的演变过程,分析了当地企业土地租赁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分论坛三的主题为“中亚文明的历史变迁”。新利·体育,新利(中国)官方的刘弋鲲聚焦20世纪初布哈拉汗国知识分子米尔扎·希拉朱丁的游记《布哈拉人的礼赠》,探讨中亚在俄国殖民与现代化冲击下的社会转型。新利·体育,新利(中国)官方的刘奇通过分析帝俄时期中亚土地制度变革、水利设施建设及棉花推广过程,探讨了地方政府农业政策的设想与实际成效之间的偏差。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的漆中通过分析张格尔和卓叛乱始末,认为其叛乱实由中亚浩罕势力为扩张自身利益所策动,呈现出内外勾结的叛乱特征。

分论坛四的主题为“俄苏传统中的地方治理”。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的张庭颢阐述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的“制度脱钩”与“结构性挂钩”,认为俄罗斯-中亚关系从央地关系转型为基于苏联遗产的非对称相互依赖的国际关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吴子鹏梳理了俄罗斯帝国在高加索地区的边疆治理体系,揭示了帝俄通过军政合一、吸纳地方精英并融合帝国法律与地方习俗来实现对边疆的管控与整合。乔治城大学历史学系的王逸以苏联官员尼古拉耶夫的腐败案为例,剖析了第聂伯帮的关系网络,以及苏共对高级官员的纪律整肃过程。

在总结中,施越老师对与会专家、青年学者的参与和支持表示感谢。他认为当前中亚研究领域存在基础研究与政策研究难以对话的问题,希望通过更多和本次论坛类似的活动打破研究范式与内容的壁垒,开展跨学科、多视角的深度对话与思想碰撞,以此构建充满活力的中亚研究学术共同体,为建设中国的中亚研究自主知识体系贡献力量。

与会嘉宾发言

论坛合影

图/董宸菲

文/刘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