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2025年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北京赛区(本科英语组)决赛成功举办
2025-11-19
11月16日,2025年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北京赛区(本科英语组)决赛在新利·体育,新利(中国)官方举行。经过激烈角逐,北京邮电大学李炜炜老师与赵冲老师代表团队荣获特等奖,晋级全国总决赛。
本次大赛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处指导,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大学英语研究分会、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共同主办,新利·体育,新利(中国)官方承办。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原校长蒋毅坚,北京大学教务部部长傅绥燕,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大学英语研究分会理事长、新利·体育,新利(中国)官方党委书记李淑静,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社长任倩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蒋毅坚强调,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这为新时代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外语教学肩负着引导学生用外语讲述中国、沟通世界的重要使命,而教师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将持续支持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鼓励教师以赛促教、以赛促研、以赛促建,展示在教材使用、课堂设计、技术融合等方面的智慧与经验,共同推动首都高校外语教学范式改革与教师专业成长,为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坚实支撑,为首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原校长 蒋毅坚
傅绥燕表示,本次大赛紧扣“外语教材的有效使用:讲述中国,沟通世界”主题,是服务教育强国战略、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生动实践。大赛旨在助力高校外语教师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教育生态变革,深入思考如何让教材“活”起来,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作为承办方,北京大学始终将教育数智化转型作为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并将以此次大赛为契机,为首都高校外语教师搭建交流互鉴的高质量平台,汇聚更多推动外语教育改革与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的智慧与力量。

北京大学教务部部长 傅绥燕
李淑静表示,外语教师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时代使命,并强调“育人者必先育己,立己者方能立人”。她呼吁广大教师以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为契机,促进教育理念的互鉴、教学智慧的交流和专业情怀的共鸣,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一流课程、加强学术交流、深度融合数智技术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积极推动外语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首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大学英语研究分会理事长,新利·体育,新利(中国)官方党委书记 李淑静
任倩提到,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自2013年创办以来,每赛季赛题都紧扣国家战略与外语教育改革发展需求,坚守“强师之志”。今年大赛以“外语教材的有效使用:讲述中国,沟通世界”为主题,旨在鼓励教师深化“三进”教学理念,有效使用教材,服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帮助学生实现讲述中国、沟通世界,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人才支撑。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社长 任倩
决赛舞台上,8组参赛教师团队充分发挥教学智慧,有机融合数智技术,尽展首都高校外语教师风采。参赛团队围绕大赛主题,巧妙融入脑机接口、人工智能、VR等前沿科技,运用“游戏化”学习模型、自研AI评价系统等新颖教学形式,将宏大叙事与个人故事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发展成就,提升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参与全球议题讨论的能力。最终,北京邮电大学参赛团队摘得特等奖桂冠,晋级全国总决赛。

决赛精彩瞬间
赛后,提问评委、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田丽丽就各参赛团队的精彩表现进行点评。田教授首先对8支参赛团队扎实的语言功底、课堂掌控能力以及对教学的热爱与热情表示赞赏,对教师们在有效使用教材、变革教学范式、融合价值引领与素养培养方面付出的努力表示肯定。随后,她围绕“新时代”与“新科技”两个背景,提出三点建议:在教学设计层面,应思考如何从培养非即时交际能力向培养即时交际能力转变,探索AI赋能下的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在教材使用层面,要深刻认识教材在系统性、科学性和价值引领上的不可替代性,思考如何利用线上资源“活用”教材并“超越”教材;在教师身份层面,应在AI时代重塑角色,不仅要做知识的传递者、学习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更要致力于培养学生高质量的思考、高水平的表达和高标准的判断能力,推动英语课堂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 田丽丽


特等奖获奖团队与颁奖嘉宾合影

一等奖获奖团队与颁奖嘉宾合影

二等奖获奖团队与颁奖嘉宾合影

参赛教师团队与嘉宾合影
热烈祝贺所有获奖教师团队!
预祝晋级全国总决赛的团队再创佳绩!
